国内大循环的本质要求是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循环0
发布时间:2022-01-17 06:12:31
国内大循环的本质要求是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循环
回顾改革开放40余年的“上半程”,中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形成了以外循环、出口加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而“下半程”则在“双循环”战略的指引下,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战略需要改革、创新开路,而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正是构建发展确定性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从经济学意义解释“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即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正反馈,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牵引新供给,从而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通过外循环壮大内循环,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循环是目的,外循环是手段,绝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为了外循环而外循环。当供应跟不上需求,就很可能形成供给“钝化”,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避免供给响应机制钝化,是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正反馈循环的关键。如果制度标准缺失、市场监管不到位,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原始创新,也难以实现高质量供给和高水平发展。所以,供给与需求之间正反馈双循环需要体制机制保证,并及时纠正供给“钝化”现象。
进一步来看,经济和社会是国家发展的一体两面,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其核心就是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人的生产实际上就是消费过程,消费水平又决定了人的再生产水平。目前,人的生产、再生产过程和物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匹配。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蛋糕”做得很大,但“蛋糕”中用于消费的份额偏低,意味着消费水平偏低。由于对消费的认识偏差,导致对社会与经济大循环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之间出现不协调,这也是发展不确定性的最大原因之一。如何围绕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循环畅通来制定宏观政策?关键要从传统制度框架中跳出来,基于构建发展确定性的考虑,重点围绕“人”做文章,针对如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人的能力水平、促进人的合理流动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显然,这不是仅仅依靠市场力量能够完成的,还需要财政政策的有效调控和适度干预。总之,构建发展确定性不仅需要依靠经济政策,还需要依靠社会政策,不仅要运用短期的应对性政策,还应当构建更多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制度性政策。
上一篇:中国城市老龄化盘点:35城老龄人口占1/4,深圳、东莞“最年轻”下一篇:美国务院声明就南海问题抹黑中国
- 中国人怕楼市崩盘美国人怕股市崩盘(新闻)干燥设备
- 【新闻】徐工50吨汽车起重机通过国家出口免验审核普兰
- 【新闻】如何安装FTTX三网合一光纤配线架肇庆
- 【新闻】精驰五金机械推荐数控车床加工中国机电产品交易网弯曲机
- 【新闻】国内冲压模具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中国机电产品交易网海伦
- 【新闻】中国北车自主研发矿用自卸车下线循环烘箱
- 人民币连创三天新高再破736关口0(新闻)振动夯
- 两大危机制约十一五计划可能爆发生产过剩危机0(新闻)油杯
- 经济增长峰值已现CPI峰值或将到来(新闻)乳山
- 【新闻】现代起亚机械最大型加工中心即将交付使用球阀
- 【新闻】我国最大微型轴承研发和生产基地落户锡山冰箱电机
- 资管新规下银行名股实债供血PPP项目受限(新闻)电话插头